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精选9篇)

语文咖 人气:1.76W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精选9篇)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1

排列句子

【备考点】

会把错误的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整理错乱的句子的关键在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确定应按什么结构排列。

【应考点】

1、把要排列的几句话默读一两遍,看看主要意思是什么。

2、用“排除法”找出首句。

3、再读剩下的句子,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写作顺序:时间先后、事情发展、地点空间转换等)

【链接考题】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

()1、他想:这是谁丢的,真不讲卫生。

()2、她看见地上有一团白白的东西。

()3、忽然,他看见有几个小同学在打扫操场,学习雷锋争做好事。

()4、下课了,小丽在操场上玩。

()5、她连忙回头,不好意思地拾起了刚才看到的那一团废纸。

()6、想着她就若无其事地走了。

()7、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团白纸。

(分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读句子,了解其大意,思考间关系和写作顺序。经过阅读分析,我们知道这段话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定的。一般说来,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定的文章,应先交代时间、地点,那么我们就确定其中的第4句为第一句。接着“他看见地上有一团白色的东西”,这会是什么呢?——“原来是一团废纸”,后来事情就顺理成章地发展了。排完以后,再按正确的顺序读一读,如果不正确,再修改。

(答案)

【专项突破】

一、把下列几个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 )1、多少静静的深夜啊,老师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 )2、如果将来我能取得一些成绩,那我要说,是老师用身躯为我架起了通往成功之路的桥梁。

( )3、他们普通而平凡,但他们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 )4、那作业本上条条批语、个个红勾,不全都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吗?

( )5、他既不像著名科学家那样驰名中外,也不像电影名星那样引人注目。

( )6、老师啊,您为我们无私地奉献了一切。

( )7、老师把一批批学生送到各个工作岗位,而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却像火炬一样燃烧自己。

( )8、我赞美桥,更赞美我们敬爱的老师,老师像桥一样朴实。

( )9、老师像桥一样辛勤。

( )10、老师像桥一样无私。

二、把下面错乱的几句话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并注明依据。

( )1、周瑜的兵船跟在后面。

( )2、黄盖向曹操假投降。

( )3、选有东风的一天作为进攻时间,并在船上装上引火用的东西。

( )4、周瑜带兵从后面追杀。

( )5、黄盖接近曹操兵船时下令点火,让火船冲进曹营。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2

设计背景

蓝天上有小鸟在飞翔,草地上有小羊在吃草,小河里有小鱼游来游去。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受优美的词语,并能较清楚完整地扩编句子。

2.激发学生对词语的兴趣,能勇敢地在大家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能注意倾听同伴的讲话。

4.鼓励学生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优美的词语扩编句子。

教学难点:能够清楚、完整地扩编句子。

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课件、图片、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走进教室

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上课你们高兴吗?(高兴)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拍拍手吧!

二、基础部分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并用优美、好听的词语说不同的句子。

(1)引导学生能在原来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小鸟在做什么?(小鸟在飞)

小鸟在什么地方飞?(小鸟在天上)

小鸟在什么样的天空中飞?(小鸟在蓝蓝的天空中飞)

美丽的小鸟在蓝蓝的天空中怎样飞?(自由自在)

(2)以同样的方式完成其余两种扩句练习。

2、扩展练习游戏“比我说的好”。

以图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扩句练习

3、活动延伸

以谈话的形式让学生用好听的词语来说话。

4、进一步延伸练习,并教育学生要爱护小动物。

小朋友,老师这里有好多的小动物,它们因为太贪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我们小朋友来帮助它们好吗?

三、小朋友们真有爱心,用了优美、好听的词语帮小动物找到了家,现在我们到室外活动一下吧,看看敬爱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更美的词语来表达。——随音乐声走出教室。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能识记句子成分的六种名称,能说出其结构特点。

2.能辩识句子成分。

候课

教师要求学生准备好学习用书,端正坐姿,精神饱满,准备上课。

学习过程

一、板题、示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句子成分”(板题),请看学习目标(出示【投影01】)。

二、完成学习目标1。(15分钟)

1.指导自学。出示【投影02】

默读P258和P110的内容,自学批注下列内容。

①句子成分包括:( )、( )、( )、( )、( )、( )。

②各句子成分的符号分别是什么?

③各句子成分的结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

④在主谓句中,句子成分并不是排列在同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分层次的。主语、谓语处于第( )层次,宾语处于第( )层次,定、状、补处于第( )层次。

(先自学5分钟,然后讨论3分钟。)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情。(8分钟)

3.检测、更正、点拨。(7分钟)

指名学困生、中生板演或口答;若有错,优生更正;还有错,教师点拨、讲解。

[答案预设:主语是陈述的对象。谓语是陈述的内容。宾语是谓语中心语的支配成分。补语是谓语中心语的补充成分。定语是名词中心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谓语中心语的修饰成分。]

三、完成学习目标2。(15分钟)

1.指导自学。出示【投影03和04】

(1)用符号画出下列句子的主语和谓语。

A.敌人监视着苇塘。

B.今年的夏天来得太迟。

C.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D.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E.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F.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2)用符号画出下列句子的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A.敌人监视着苇塘。

B.今年的夏天来得太迟。

C.我和母亲走在前面。

D.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E.他们轻飘飘地浮在水上。

F.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在作业本上完成,学习时间8分钟。)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情。(8分钟)

3.检测、更正、点拨。(7分钟)

指名学困生、中生板演和口答;若有错,优生更正;还有错,教师点拨、讲解。

四、当堂训练。(15分钟)

出示【投影05】。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下列练习,教师巡视、批阅、评价。

请用符号画出下列句子的各种成分。

1.我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的话。

2.他听到了奇怪的叫声。

3.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

4.我的父亲愣了半天。

5.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判断比喻句,认识排比句。

2、会写较生动的排比句,会把普通的句子改写成生动的比喻句、拟人句。

3、生活中会运用比喻句、拟人句和排比句进行说话和写作。

教学重难点:

1、会写较生动的排比句。

2、生活中会运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进行说话和写作。

课前准备:学习任务单:生从本册课文中对学过的修辞手法进行归类,每一类找一个例句并自己写一个句子写在A4纸上。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进入了句子的专项复习。周末我们对本册的句子修辞进行了归类复习。快快把你自己整理的资料拿出来与组员们一起交流分享吧。(时间3分钟)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归纳出的修辞类型?

生说,师板书。

二、分类复习

(一)比喻句

师:今天我们先来复习比喻、拟人、排比这三种修辞手法。我们先来复习比喻。请一位同学读一下本环节的学习目标。

指名读。

师:目标明确了,现在让我们一起睁大火眼金睛来辩比喻。

请四个组的四号同学来回答。

师:大家表现不错,现在老师请大家欣赏昆明湖的美景。看到后我忍不住发出感叹:昆明湖真绿呀!但老师的这句话还没有把昆明湖的绿写具体写生动。谁来帮帮老师?

指名说。(昆明湖绿得像一块碧玉!)

师:谢谢你的帮助。下面谁能把雪花也写的生动具体些。

指名说。

师:你的话让雪花变得更可爱了。这是我们正在盼望的春天。现在和你的同桌一起为春天写一个比喻句吧!

同桌交流。(1分钟)指名说。

(二)拟人句

师:你们说得真棒!比喻就像一个魔术师,把我们描写的景物变得更美了。现在让我们赶紧进入下一个环节吧,拟人已经等不及了。请同学们看一下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

出示拟人句的两种类型,让生简单了解。(这一小环节是否有必要?)

师:请你说一个拟人句让自己身边的事物活起来吧。

指名说。

师:接下来让我们拿起小练笔,改写两个拟人句。(2分钟)

改完同桌交流,指名说。

(三)排比句

师:拟人的作用真神奇,把事物都变活了。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下一种修辞手法————排比。出示学习目标。生默读。

师:排比是把3个或3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语句排列在一起。把你从课本上整理的排比句读一读吧。

生自读,指名读,出示两个排比句齐读。

师: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指名说:鸟的场面很壮观。云的变化很多。

师:是啊!排比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对话。请大家认真读,分别给“小草,风,树”续写三句话,组成一个排比句。

指名说。

师:你的话让我们喜欢上了这几种事物。刚才老师发现我们班的一位同学写的排比句是这样的:图片出示。

师:我们观察这个句子有什么问题?

指名说:不规范,不生动。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帮帮他,把这个排比句变得规范生动起来。(3分钟)

小组合作改写。指名交流。

三、拓展运用

师:看来要想用好排比句,不仅要做到规范,还要把句子尽量写具体写生动。复习完了三种修辞手法,现在让我们好好来利用吧!

出示快乐实践园:(二选一)

1、同学们:用我们刚才学过的修辞方法把下面一段话打扮得美美的吧。

我家旁边的小花园非常漂亮,里面有植物,动物也很多。春天鲜花都开了,夏天植物长得茂盛,秋天有落叶,冬天还有小动物。

2、以下面的句子为开头,运用三种修辞手法,描写一个片段。

清晨,我来到小公园?

生自主写(8分钟)

指名交流。

师:今天我们重点复习了三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和排比。剩下的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同学们,学的目的在于运用,希望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活学活用。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5

复习目标:

1.认识句子的几种修辞手法,懂得缩句、扩句。

2.认识关联词语,并用关联词写句子。

3.认识病句的几种类型,并能正确修改病句。

复习重难点:

1.认识句子的几种修辞手法。

2.认识病句的几种类型,并能正确修改病句。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句子的修辞手法

1.比喻就是打比方,能把事物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例:他急得好像热锅上的蚂蚁。

2.拟人就是借助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有人的思想、感情、动作等,这样能使人觉得生动、亲切。

例: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排比就是将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的语句排列在一起。这种表达方法文句整齐,能加强语气,读起来琅琅上口,给人鲜明的印象。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4.反问:用疑问的语气来表示肯定的意思,是明知故问的表现手法。不需回答。

例: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5.设问:明知故问,有问有答,自问自答。

例: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这个人是德国著名的医生欧立希。

6.夸张就是对人或事物作有意地夸大或缩小,突出事物特征。

例:在旧社会,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7.缩句是把句子中的表示修饰或限制的词语去掉,保留原来句子的主干,缩成一个简单完整的句子。缩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句子。

8.扩句恰好相反,是在句子的主干上增加一些恰当的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是句子的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和生动。

二、用关联词语写句子

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內容上有某种联系的句子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这种组合,往往要借助于一定的关联词语,使用关联词语要注意弄清句子前后意思的关系来确定选用哪种关联词。常用关联词如下:

(一)表示并列关系

也……也又……又既……又有时……有时一边……一边一会儿……一会儿

(二)表示选择关系

或者……或者是……还是不是……就是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三)表示递进关系

不但(不仅、不光)……而且(还、也、又)而且并且甚至

(四)表示转折关系

虽然(虽、尽管)……但是(但、可是、却、而)但是可是却

然而

(五)表示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无论(不论、不管)……都(总)

(六)表示假设关系

如果(假如、要是)……就(那么)即使(就是、尽管、哪怕)……也(还)

(七)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三、修改病句

我们在叙述中,有时会出现不通顺的话或有毛病的句子,别人听了或读了往往不能明白,这就叫病句。常见的病句有以下几种:

1.句子成份残缺

例:(1)为了夺取泸定桥,纷纷要求参加突击队。

应改为:为了夺取泸定桥,战士们纷纷要求参加突击队。

2.词语搭配不当

例:王思同学端正了学习目的和态度。

应改为:王思同学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3.语意重复罗嗦

例: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应改为:我不禁笑出声来。

4.词序颠倒

例:我们必须认真改正,仔细检查作业中的错误。

应改为:我们必须仔细检查,认真改正作业中的`错误。

5.前后矛盾

例:我断定他大概是王小明的弟弟。

应改为:我断定他是王小明的弟弟。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6

《考试说明》要求“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问题。

句子衔接题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题型之一,也是较难得分的。此类题目形式多变,往往涉及语法结构、叙述角度、表达方式等多方面,是综合考查语言组织运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解答句子衔接题的基本要求是:内容正确,语言连贯,文脉清晰,句式合理,角度一致,风格协调。具体到实际操作,则要注意区别类型,把握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特点,明确解题的不同要求,这样,看似复杂的题目也就容易解决了。

【例题解析】

1.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______,从床下拽出来,送到学生园。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了他

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

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叙述角度。文段是以“小明”为主语进行叙述的,因而衔接句的叙述角度就必须也以“小明”为主语,据此就可以排除A、D两项。“小明”是“拽”“送”两个动作的接受者,从句式角度看应该是用被动句,据此可以排除C项而选择B项。这类衔接题的特点是:文段的陈述对象是固定明确的,解这类题,必须紧紧围绕叙述对象,把握文段的叙述角度,并据此选取合理的表达句式。

2.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不过仍旧回到“风景”吧:在这里,人依然“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再者,_________

A.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是不值得怀念的啊!

B.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难道是不值得怀念的吗?

C.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么又有什么值得怀念的?

D.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根本就不值得怀念!

【解析】文段所提供的前一个句式是假设语气的反问句,后面还有一个提示性词语“再者”。由此可以推断,衔接句应是类似的句式,根据句式对应的原则就可以排除非反问句式项A、D。B、C两项比较,从句子结构和语气两方面考虑,B项与前一个句子缺少相似性,而C项则极其相似,所以选C项。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中包含有某种句式,要求衔接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解这类题,要注意句子与句子间的对应关系,由已知推未知,选取符合文意的衔接句。

3.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斩削的石壁夹江高耸,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画面氛围。文段描绘了一幅荒凉、破败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寂静、荒凉、凄清的氛围,从描写的角度看,属近景描写。服从于画面氛围的要求,衔接句必须与之协调。从选项看,A、D两项显然从色彩上与文段的氛围不协调。C句虽然写了枯草、落叶,但整句话的中心却是突出夕阳下崖壁的高大形象,也是与文意不符的。从空间位置看,C、D两项属远景描写,也与下文衔接不上,只有B项所描写的角度(近景)和氛围(“冷”“萎落”“瘦削”)与文段相吻合。这类题目的特点是:整个文段所描写的画面、环境、氛围等是和谐一致的,因此,衔接句从内容、风格、氛围等方面都要与整个文段相协调。

4.填到横线上的文句恰当的一项是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芝麻儿。但人总是踩山于脚下,哪怕它是万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

A.山,却缄默不语——它用自己的筋骨,证明着自己的伟大。

B.山,却冥然不觉——它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山,却欣喜万分——它以为人的攀登作出贡献而自豪。

D.山,却毫不在意——它相信人永远不会征服自己的。

【解析】这是一个包含对比关系的文段,即以山形与人的精神作对比。只有B项符合文意。这类题的特点是:句子间包含因果、条件、递进、对比等逻辑关系。对于含有这些逻辑关系的文段,要辨明其逻辑关系,把握文段中心,根据已知项的特点,去推断衔接句。

5.与下面句子衔接合理的一项式

门前是一条河_______

A.河边是一片很大的打谷场。三面都是高大的柳树,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B.山门里有一个穿堂,弥勒佛供在迎面。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河边是一个很大的打谷场。

C.打谷场很大,就在河边。高大的柳树栽在三面,穿堂对着山门。迎门供奉着弥勒佛。

D.一片很大的打谷场在河边。山门里是一个穿堂。迎门供奉着弥勒佛。三面都栽着高大的柳树。

【解析】这是一段以空间为序组织起来的文字,介绍河边的景物。根据空间转移的连贯性,B项叙述紊乱;C项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D项的第一句叙述角度与前句不符,且后面的句序显得混乱。只有A项,从内容的连贯、叙述的角度和句式等方面都协调一致,符合文意。这类题的特点是:文段以时间或空间的顺序展开叙述,前后有一定的时空联系。解题时只要抓住这种联系就可以选出合理的项。

6.能与下面文段相衔接的句子是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______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很不恰当。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解析】这个问句提出两问,每一问又包含是否两个方面,两句意思一致,都是强调文科学生也要学好理科,但问的角度恰好相反。依据答句要兼顾问句全部内容的原则,答句应该是否定前句、肯定后句或从侧面覆盖两个问题。据此分析,A、C、D三项都只回答了两个问句中的一个,只有B句从侧面作了回答,覆盖了两问。问答式文段要求问句、答句要一致。问句要明确,语气要合理;答句则要求问什么答什么,要注意覆盖问句的全部内容,不能顾此失彼。从回答方式看,要特别注意从侧面作答的类型。

7.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科学技术事业的繁荣固然离不开科学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定经济社会关系的产物,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以它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为基础的,没有坚实的经济力量和高度的文化教育水平,就不会有科学技术的繁荣。反过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以巨大的力量推动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离开科学技术的推动,经济社会就会萎缩,社会发展就会缓慢,在这里,________

A.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努力与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辩证关系。

B.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C.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繁荣与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D.我们看到了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力量、文化教育水平的辩证关系。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总结句,要求衔接句能概括全段内容。从四个选项看,A、B两项没有抓住中心,C句则概括不完整,缺少“经济力量”因素,D句概括得最完整,为正确答案。这类题的特点是:填入句设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从内容上看,往往具有总领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对这样的题,主要是通过分析内容,弄清衔接句与文段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无论是总领句还是总结句,都必须覆盖全部内容,紧扣文段中心。

【练习巩固】

1.填到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可是,一向并不太引人注目的一个剧团,却在这个时候闯到北京来,____

A.把首都闷热的空气,搀进一股清新的气流。

B.把一股清新的气流,掺进首都闷热的空气里。

C.首都闷热的空气,被搀进一股清新的气流。

D.一股清新的气流,被掺进首都闷热的空气里。

2.填入横线上恰当的句子是()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________。

A.等着父亲从锅里给我们夹

B.等着豆腐被父亲从锅里夹给我们

C.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D.等着热气里豆腐从父亲的筷子上掉下来

3.填入横线上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______;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

A.厚厚的云在我们顶上罩着

B.层层的云在我们顶上浮着

C.薄薄的云在我们顶上压着

D.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

4.填到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上有一片纯绿色的无花树;______。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树的美在于姿势的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在于活力,在于精神。

A.树是美丽的,花的美丽更超过树

B.树美花也美

C.花是美丽的,树的美丽也不逊于花

D.花美树也美

5.填入横线上恰当的文句是()

我们又乘胜追击敌人,在河下游又缴获了两只船,部队渡得更快了。

________,到达了指定地点。

A.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完全渡过河

B.直到第二天下午,全团才能完全渡过河

C.到第二天下午,全团都渡过了河

D.到第二天下午,全团就能渡过河

6.填到横线上的问话得当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不利于他人的话不说,不利于他人的事不做;要平等待人,不高傲自大,不盛气凌人;对人要有礼貌,说话不粗鲁,不带脏字,等等。

A.一个人能同他人相处得好吗?

B.一个人应该怎样同他人相处呢?

C.一个人怎样才能成为他人的好朋友呢?

D.一个人能否跟他人搞好关系呢?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西安是一块宝地。在这里,中国古代文化仿佛阳光空气一般,弥漫城中。唐代著名诗人的那些名篇名句,很多都与西安有关联。谁走过丈八沟、乐游原这样的地方不会立即联想到杜甫、李商隐的名篇呢?谁看到灞桥、渭水等等的名字不会立刻神往盛唐呢?_________

A.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B.这里是一个梦和诗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

C.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

D.这里是一个诗和梦的世界,这里到处是诗,美妙的诗;这里到处是梦,神奇的梦。

【参考答案】

1.B(解析:A项有语病,B项主语“剧团”与前文保持一致。C、D两项的主语分别为“空气”、“气流”,与上文不一致。)

2.C(解析:材料出现了两个相似的短语“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同为动宾结构,宾语为一具体事物(锅、热气),衔接句也应符合这一特点。据此判断,可以排除A、B、D三项而选C项)

3.D(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环境氛围。文段描绘的是“秋季”“薄阴”天气的特定情境,因此,衔接句也必须与文段的环境氛围相协调。从选项看,A句的“厚厚的”“罩着”,B句的“厚厚的”,C句的“压着”,都不符合文段的氛围,只有D项写出了云的“微微”“流着”的特点,与后面关于草丛的描写的意境协调一致,所以选D项。)

4.C(解析:这是一个包含对比关系的文段,即以树与花作对比,重在说明树的美,只有C项符合文意。)

5.C(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因果关系,从文段看,由于“又缴获了两只船,部队渡得更快了”,要求衔接句表达出相应的结果,从四个选项看,A、B两项表达的是“慢”,与文意不符。D项虽然表达的是“快”,但只是一种估计情况,只有C项表达的是一种事实性结果,所以选C项。)

6.B(解析:问答式文段要求问句、答句要一致,要求问什么答什么,从下文内容看,都是谈怎样同他人相处的,只有B项符合文意。)

7.C(解析:先承上分述,再总括,“诗和梦”前后呼应。)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句子的组合要求和方式,明确使用语句衔接连贯在交际中的积极意义。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理解句间关系准确领会句群所表达的意思。

3、德育目标:在写作中通过合理安排句群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掌握句子衔接的解题原则,能准确答题。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做句子连贯题大多凭靠语感,能够从语法、结构和内容方面思考的学生较少。虽然在讲解句子连贯习题时已经渗透方法和解题思路,但是学生的练习不够到位,方法思路使用不熟练,因此需要通过复习课加强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衔接,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衔接自然、连贯,合乎人们的思维规律。语句的连贯是中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由于它能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经常在中考语文中出现。

二、句子衔接题的解题原则

(一)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

一个文意连贯的语段往往紧扣一个中心内容,所以各句的陈述对象也要求保持一致。

例1: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原则,它青睐

不断拼搏的强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收获也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B、强者尽管在生活中失去太多

C、虽然生活让强者失去太多

D、让在生活中失去了太多的强者

【解析】:一般情况下,在一句话中要保持主语不变,这样可以避免句意混乱现象的发生,会使句子更连贯。例句就一句话,它的主语是“命运”,这个主语应贯穿语句始终。A、B主语是“强者”,C主语的“生活”,只有D主语才是“命运”。

例2:根据表达需要填入横线上恰当的一句是:

沙暴像魔鬼,它无情地摧毁前进道路上的所有东西;但它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雕塑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惊叹不已。

A、一些岩石和地面常被沙暴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B、各种各样“艺术”形态的岩石和地面是被沙暴雕琢成。

C、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D、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是沙暴。

【解析】以上选项只有C句的主语“沙暴”与语段前句的陈述对象相同,因此填入C句后可使语段连贯,中心集中。

(二)、看前后是否照应

例3:根据文意,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须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A、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

B、有的书必须咀嚼揣摩,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

C、有的书只须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

D、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有的书需要钻研、咀嚼。

【解析】:语句要前后照应,上递下接。这段话前两句分别讲了对待不同知识的两种态度,后两句应与这两种态度相照应。所以,横线上填的应对应第一句,比较分析选项可知应选C。

例4:与下面的话衔接最顺当的一句是

生产衬衫的关键工序是上领子和上袖子。二厂和三厂这两家衬衫厂各有所长,

A、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三厂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B、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上袖子的技术比二厂强。

C、三厂上领子的技术没有二厂好,二厂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D、二厂上领子的技术比三厂强,上袖子的技术没有三厂强。

【解析】要做好此题,就是紧扣关键词“各有所长”和“二厂和三厂”。从顺序一致性来看,应先写“二厂”,再写“三厂”,由此可以排除B、C两项。而D项又不能跟“各有所长‘呼应,也要排除。只有A项先讲“二厂”再讲“三厂”,又突出“各有所长”。为正确答案。

(三)、看句式是否整齐,结构是否一致

例5: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飘动的黑发,_________,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他们的歌声和笑语……

A、清澈的眼神,鹿一般轻盈的脚步,腮边的红晕像两朵花

B、鹿一般轻盈的脚步,眼神的清澈,花一般清新的红晕

C、清澈的眼神,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

D、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眼神

【解析】:要注意前后语言表达的特点,尽量在句式上保持整齐和谐,以使语句更加连贯紧凑。“飘动的黑发”是偏正短语,观察选项可知紧跟其后的应是偏正短语“眼神的清澈”,这样排除了B、D。前面的句式一致,后面的句式也应一致,这样就知道应选C。

例6: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衔接最紧密的一句是:

学习知识要一点一滴,善于积累,________,平凡的努力虽不惊人,却能攀登万仞高峰。

A、细小的石子虽不现眼,却能铺千里路。

B、能铺出千里路的是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C、不现眼的细小的石子,却能铺出千里路。

D、千里路的铺成,是有了细小的不现眼的石子。

【解析】该语段横线后的句式为“虽……却……”的转折形式,选项只有A句与此句句式一致,填入后能使句式整齐,文意通畅。

(四)看语意是否连贯

例7: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电磁波辐射的最大危害在于这种时时刻刻围绕我们的杀手是无形的。____。大量存在的是,日常工作、生活中普通电器带来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这种辐射污染不像农药中毒、噪音污染那样立竿见影,而是在不知不觉中缓慢地损害着人体。

A、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B、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多

C、一般说来,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D、既然如此,过量的超强度的电磁波强辐射对人体造成急性损害的情况并不少

【解析】:上下句语意要保持连贯性。首句说的是电磁波辐射是无形的,而后一句说的是过量的电磁波强辐射,前后并无承接关系,用“既然如此”显然不衔接。这样排除了B、D,再根据后边说的低强度电磁波辐射大量存在,可知应选A才能保持前后语意连贯衔接。

(五)看逻辑是否合理

例8:下面语段横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阁。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的林海,______,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A、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芒

B、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

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成列

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

【解析】:语段有时在内容上还要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逻辑思维上应合理。语段写的是登上峰顶所见之景,放眼望去看到的是辽阔、深邃的林海,这样的景色是面上的景色,而不应是点上的,所以不能细写某一棵树、某一种树或某一部分情状。答案应选B。

例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相声的关键在于创作。现在专门进行相声创作的人越来越少,这是市场变化造成的。随着文艺的多元化发展,其他艺术门类规模逐渐变大,相声创作人员却在分流,________________

A、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所以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

B、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所以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

C、有的改行写电视剧了,有的写小品了,因为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

D、有的改行写小品了,有的写电视剧了,因为相声创作的酬金也低于电视剧和小品,看电视剧和小品的人又远远多于看相声的。

【解析】空白处的前一个词是“分流”,“有的……有的……”承接它,很合适;“因为”后的两个原因中,“看电视剧和小品”与上文的“写电视剧、小品”联系紧密,所以应放在前边,而且“相声创作酬金低”也是一个次要原因,所以放在后面。所以本题应选C。它体现了“现象—原因”和“主—次”的逻辑顺序。

(六)看句意是否紧扣中心

对于某些试题,如不能从形式上加以选择,可先从内容方面概括段意,提炼中心,然后再分析比较。

例10:与下面句子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句是:

__________。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般的著作;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在光明的非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漫步,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散文。

A、说起科学家,就不能不联想到文学家

B、文学作品并不都是文学家创作的,卓越的科学家差不多都是卓越的文学家

C、凡是著名的科学家,都是有文学方面的传世之作

D、卓越的科学家,往往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解析】此题实际上是要求选择一句能概括本段内容的中心句。语段中所列举的科学家的共同点是具有文学才华,其着眼点是“一些科学家文学水平高”,而并非都是“文学家”或有“传世之作”,所以根据材料提炼中心之后,只有D句准确概括了本段内容。

(七)看语句语境是否一致。

例11:为划线处选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__________,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的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障,矗立在江对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

【解析】题中“坟地”“残碑”“枯水”,渲染的是一种凄凉的气氛。A项“夕阳”“烘炙”“五彩”渲染的是一种热烈的氛围;D项“透明”格调清新,也与原文不谐,故A、D项要排除。C项虽也有“枯草”“落叶”之凄凉感,但既然“崖壁在江对岸”,那“字迹模糊”就显得不合情理了,不能做答案。只有B项,“冷”“萎落”“瘦削‘含凄凉感,与原文气氛一致,为正确答案。

三、小结

1、教师总结:句子衔接与连贯题要符合以下规律。保持陈述主体的一致性保持句子结构的一致性保持句子内容的相承性符合句序的逻辑性

2、针对规律,强化习题训练

3、分析试题,归纳解题思路。

小结:关注五要点,巧做连贯题陈述主体防暗换。内容结构要对应。内在逻辑看句序。句式关注要统一。关联词语巧应用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8

【活动设计背景】

这是一节语言课,主要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我班的大部分学生这学期刚入园,刚入学时,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会说普通话,更不用说用普通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了。如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有较大提高,但是,看图说话还有一定的欠缺,因此我设计这一节课...

【活动目标】

1、学习用“…在…“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2、培养学生大胆表述能力,学会认真倾听。

3、乐意在集体活动中发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用“…在…“的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2、培养学生大胆表述能力,学会认真倾听。

【活动准备】

挂图四幅。

毛巾、牙刷、杯子、书包等。

各种动物头饰,音乐《我爱我的小动物》,“在”字大字卡。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引入课题。

1、教师和学生一起听音乐,做律动。

2、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在干什么?”引出课题

“…在…”

3、教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在”字说一句完整的话。

二、看图说话。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幅挂图,说一说,小动物在做什么?让学生用“…在…”句式说一句完整的话。

2、逐一出示后三幅图,让学生用“在”字继续说一句话。

3、请学生认真观察教室里布置的图片,鼓励学生用“…在…”的句式描述墙壁上的小动物在干什么?

三、师幼表演,用“…在…”的句式说一句话。

1、教师放音乐跳舞。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演用“…在…”的句式说一句话。

2、请一部份学生利用毛巾、牙刷等实物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根据表演的内容,用“…在…”句式说一句话。

四、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先喜欢的动物头饰做相应的动作,并用“…在…”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总结。

【教学反思】

分析:由于年龄特点的缘故,小朋友对新颖的教具非常感兴趣,教具做的好坏,这对上课有直接的联系。同时教师只要做到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能达到有效的提高。通过这堂教学活动,让我明白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新颖的教具,教学效果还是让人比较满意的。

二年级语文句子复习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加深对文言文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的掌握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明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二、知能图谱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三、方法指导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

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如:

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

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4、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山行/六七里

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5、“而”字后应该停顿。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⑤⑥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①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②瞻余马首/可也。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③“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④“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如:

余闻之也/久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医生喜欢医治没有病的人,把这作为功劳”,这样,读时就可以分别

把“医之好治不病”和“以为功”读在一起,即“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例②的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如: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停顿知识,并诵读一定量的文言文,就能培养提高自己的语感,熟练地处理文言文的朗读停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