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

语文咖 人气:1.61W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精选7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1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一、以“爱”切入,体会父子深情。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尝试用一个字概括父子之间的感情,学生大都会选择“爱”字,接着朗读课文寻找“爱”的轨迹,圈画描写父子情深的有关语句,交流后整体上初步感受“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事体现了父爱子、子爱父双向的浓浓亲情。而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读好栽花、春景、赏花等片段,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想说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和闭目听朗诵的春天花开情景在头脑中熟记精彩片段的训练。师生及时点评学生的朗读,赞扬学生已经感受到了人间最美的亲情。最后教师深情引读“栽花赏花”的整体故事情节,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二、以“给”突破,体悟奉献快乐。

作为大作家的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且利用自己最擅长的工具——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不仅言谢、言思子之情,更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启发学生理解两个“留下了最美好的东西”,深入理解高尔基信的内容和含义。然后让学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去证明“给永远比拿愉快”,这的确是谆谆教导,以求“各有所得”。

学生围绕板书上的“栽花赏花”与“写信教子”,谈“给”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情境艺术的引语,指导朗读这意味深长的信,体悟“奉献、给予是快乐的”,“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教前的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不够完美,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2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那种浓浓的亲情和高尔基从小教育儿子做人的道理。两件小事把两个主人公的情感巧妙地链接了起来。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的浓浓的父子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中,我采用的以问促读,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对父亲的爱。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然后,让学生欣赏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观察高尔基赏花的神情,闭上眼睛想象春风中姹紫嫣红、蜜蜂飞舞的画面,感受阵阵花香中赏花的愉悦。此时在高尔基眼里看到的不仅仅是花朵,而是儿子对自己浓浓的爱,他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

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多么高兴啊!高尔基对儿子的爱,千言万语都在这封信里,这封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我启发三次学读信的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例!接着让学生理解两个美好的东西的不同含义,指明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让学生明白了“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拓展练习,代高尔基的儿子写一封回信。

我相信我班的孩子们能从生活的小事中体会到要“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而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人。

不足之处在于“写信教子”这一部分讲齐读的多,应让学生进一步的逐个体会父亲那种教子的苦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3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写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发生的小故事:栽花赏花、写信教子,表达了高尔基对儿子深深的爱和他与儿子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课文,我主要抓住以下几点来讲:

一、抓关键词感受儿子对父亲的爱。

课文中栽花赏花这则小故事充分展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其中,儿子不怕辛苦栽花的经过值得学生细细品味。我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查找有关词句,寻找爱的足迹。学生通过朗读,找到了“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真切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又让学生想象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和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感悟到了儿子对父亲的爱。

二、读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

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父爱一览无遗。我引导学生反复读信,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下自己的感受。随后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对“给”与“拿”的理解,深切感悟到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浓浓的父子之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

三、拎出重点扎实推进教学

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和“给”、“拿”的含义都是课文的重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理解相对其它的理解比较难,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辅助理解就显得深刻多了。学生们在明白“给”与“拿”的意思的基础上,想到了白衣天使、人民警察等岗位上的无私奉献的人物,明白了“给”的重要意义和可贵精神。

让学生写的儿子给高尔基的回信,学生们主要从三个部分来写,第一,谈家里的生活;第二,针对赏花谈自己的心情;第三,重点谈了自己对父亲教育自己的“给”的感悟和决心。总体来讲,写得还算比较像一封情深意重的回信,不过,都不够详细,匆匆带过,有点仓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4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的作品。课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的小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力求:

一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围绕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爱”字一词,学生默读二、三自然段,圈画出能够表现儿子对父亲情感的词句。交流后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受到“顾不上”、“一直”、“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从苏联到意大利的遥远”等词句体现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而后,通过让学生想象儿子在离开爸爸之前看到自己亲手栽种的满园花草仿佛会看到些什么,之后由教师引读春天花开情景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是怎样的神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使学生感受那千山万水隔不断的父子情深,体会鲜花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愉快的东西和高尔基见花如见子的深情。

二是以生活体验为契入点,拉近与人物间的距离,为后面以高尔基儿子口吻与高尔基对话、给高尔基回信打好铺垫。

在教学课文难点理解高尔基信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时,我通过三个问题:

1、为什么是在“岛上”留下美好的东西;

2、比较高尔基信中一、二两段中的“美好的东西”让同学们尽情畅谈“美好的东西”;

3、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学生发挥了想象的翅膀,他们的思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想,直接升华到精神层次的、抽象的“美好的东西”,如生活中使人愉快,送给别人温暖的美好东西——像奉献、帮助、付出、给予……

在本文教学之前,我通过对教材和学生做出的分析,做了以下预设: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内涵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指导学生基本弄清其含义后,只需联系实际,说说类似情况即可,要求不宜太高,能理解多少说多少,重在有真情实感。教学本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经过教学后的反思,我感觉到这堂课的教前预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完成。可有几个地方还做得不够。

一是在分析高尔基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还不透。亲子对父亲的深爱还体现得不够,对词句的“抓”还不深。

二是本课教学看似行云流水,词句抓了,课文读了,情感体会到了,实则浮于表面,学生的情入得不深,入得不透。高尔基对儿子的爱是一种“大爱”,广博、宽泛。教学时体现得不够,理性的分析多了,情感的渲染少了。看来备课时,教材挖得还不够,基本要求达到了,但还能引导学生进入深层次的理解状态。

讲完这节课后,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做一名真正的教学能手,自身的文化素养太重要了,同时还应有足够的教学经验,重视每一节课的讲解,在平时的讲课中锻炼自己,升华自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5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这是一篇围绕“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语意深刻的文质兼美的作品。写法上由浅入深、寓理于事,不单讲了父子之间亲情,还将爱推而广之,使之更广博、宽泛——你的生活因为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而愉快。

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我很重视学法指导,这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我教学的这个片段,就是“栽花赏花”这件事。本文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也是此次教学片段的核心问题。很多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会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理解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上,“栽花赏花”这一节就简单带过。但是我们认为,“栽花赏花”这部分内容其实是为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做铺垫的。所以我先让学生体会高尔基看到鲜花的快乐。通过多媒体播放鲜花图,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鲜花的美丽,体会高尔基的内心的快乐。

接着,我让学生想象高尔基儿子种花的情景,引导学生抓住“只有……还……”“顾不上……一直……”等词领会儿子对父亲的感情。体会儿子种花时累并快乐着的感受,因为想着父亲看着这些鲜花会心情愉悦,自己的内心会更快乐。从而更好的体会“给”,永远比“拿”愉快,为后文的教学做好铺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6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叙事性记叙文语言清新、文质兼美。文章写了儿子和父亲“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引导学生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了解高尔基,让高尔基的付出为最后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打下伏笔。然后以“爱”为经纬,先让学生体会儿子的举动所反映的爱父之情,联系生活实际谈这种情,感受儿子通过种花来表达的对父亲的爱,在栽花这一环节,实际上我应该再给学生一次朗读品味的机会。接下来,我给学生一幅“姹紫嫣红”的百花图,让他们感受花之娇艳,进而读背第四小节。这里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让学生闭上眼睛把这美住进心里,效果不错。然后引出“高尔基为什么会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这个问题,让学生来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思念和喜爱,同时也让学生和文本产生共鸣。

对于信中写所揭示的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有一些说教味,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这一段,我认为应该有一个层次,先联系课文理解,再联系生活,从鲜活的例子中,让学生自己体会,容易产生共鸣。

对课文中蕴含的感情,我们的讲解会显得空洞,所以我想引导孩子品读,读中感悟。“鲜花”是文章的线索,在课堂上,我围绕花(栽花——赏花——谈花),引导联系生活,积极对话,想象情境,再现场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儿子种花时的情景体会到儿子种花的心意,感受其对父亲的深情,二是畅谈高尔基看到儿子种的花全都开放时的多种感情体会鲜花给高尔基带来的美好感受,从而拉近与课文人物间的距离,为后文第二层次的思想领悟打下基础。

教学第八小节时,我让学生尽情畅谈第二个“美好的东西”指什么。学生居然能不断高度概括其含义,出乎我的预料,我想这和前面拓展、联系的体验活动有关。但我还是帮孩子细化了一下,让学生从具体中感受了这种付出可以是什么。“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一次掌声,一个握手,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都能够成为美好的东西。”

“在阅读教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就是要求我们要在教学中让孩子能对文本有个清晰的解读,不能浅尝则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让孩子们感受了景物描写,环境渲染的作用,更让他们通过“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小事,感受了父子情相牵、心相连。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7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通过苏联文学巨匠高尔基在意大利一岛上休养时,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整篇文章都体现了一个“爱”字。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体会父子情。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到儿子种花的句子。让学生自读体会儿子的不怕辛苦。学生能找到“顾不上”“一直”“忙着”等词。接着,通过一个填空让学生想象儿子劳动的场景,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儿子对父亲的“爱”。而后,让学生闭眼感受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及指导学生读出鲜花的美丽芳香;并相机切入“高尔基面对这样的晚霞这样的花,心里会想些什么?”的语言训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高尔基赏花时的情感并读出感情。——这些都是子爱父的表现。学习写信这件事时,学生通过朗读,知道这是高尔基在教育儿子,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

二、感悟“给”的快乐。

高尔基赏花想着种花人——儿子,并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是用心良苦的一番至理名言,将这种爱升华到更宽泛、崇高的境界。我启发学生默读信的内容,在感受深的句子旁写下自己的感想。再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谈谈自己对“给”与“拿”的理解,交流自己给人予“帮助、安慰、关心……”等的切身体验,突破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

三、理解中心句。

在高尔基给他的儿子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使我马上想到了我们《练习3》中所学到的小诗《幸福》 ,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很显然,这两句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引导学生回忆这句话,他们的理解还是挺到位的。这使我想到我们应该要把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我力求以读代讲,读悟结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并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对文章的难点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联系生活实际,突破对“‘给’,永远的‘拿’愉快”的理解。不足之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有点匆忙了。学生在写回信时,也只是泛泛而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