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通用11篇)

语文咖 人气:2.12W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应该都对散文很熟悉吧?广义上的散文是指不追求押韵和句式工整的文章体裁,与韵文、骈文相对。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通用11篇)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1

一踏入这片黄土高原,我就被许多沟壑围住,以至于两眼迷乱,弄不清究竟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

不止一次,向地叩问。心门已叩痛,答案并没有出现,展现在我面前的,仍是陕北那生命挣扎与痛苦的迷幻世界。土地是黄褐色的,物象呆滞而凝固,行走已是一种生命的奢华。拥有的美好总怕失去,何况养育我的那方水土。我有一种隐隐的担忧。已是暮春,沟壑苍老,残涧干枯,不甘死去的是路边的树和草,生命的搏动,借助一个姗姗来迟的季节,挣脱了尘封的厚土,冒出了点点脆弱的新绿。一切都不堪忍睹。我甚至怀疑,是自己的观照习惯出了问题。是不是生长于天府之国,山青水秀,四季如春,连绵不尽的春,掩盖了太多的伤痛?而眼前所见,才是生命的真实。就像尼采说的那样,生命的本质是痛苦。是的,我此刻感受到的是痛苦,自然的痛苦,大地的痛苦,陕北的痛苦。这种痛苦,通过沟壑呈现出来,刀刻斧劈般深刻,凝重,残酷,不容怀疑。除了沟壑,还是沟壑,似伤口,很深。有的已经结疤,有的还在愈合,有的则刚刚生成。不需要在百度中去寻找,就在此刻,在我们的车窗之外,新沟旧壑,交织在一起,一条连着一条,一片连着一片,重重叠叠,没有尽头,互相纠缠,难解难分,覆盖了整个陕北。它们以一种伤痕的姿势,依附于黄土,呈现于高原,主宰着高原的一切;它们没有因春天的到来而消失,不知是不是要让我们敬畏与警醒。关于生命,我们有太多的忽略,太多的误解,太多的肤浅与粉饰。

记得,还在飞机上,我就发现了这些沟壑。

带着成都平原的气息,梦是绿的,没有面朝大海,仍然春暖花开。飘浮于万米高空,竞忘了身在陕北高原。透过舷窗,还有脚下稀疏的云,不再是绿野万顷,而是连绵不断的沟壑,替换了大地的页面。伤痕累累,令人震撼的伤痕累累。曾有瞬间的怀疑,怀疑这大地是否像我的电脑,感染了病毒。空中小姐温柔而细软的介绍,没有让我的绿梦延续,却把我唤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哦,我们正置身于陕北高原,天没有变,地却变了。仓促走进记忆的仓库,搜索那并不多的存储。可翻箱倒柜,我还是难以找到与现实中的对应,分不清脚下的土地,究竟是延安、洛川、长武,还是横山、神木,是黄土还是大漠,更分不清一连串属于陕北的词,比如散文家史小溪笔下的塬、沟、涧、湾、台、渠、梁、峁。便请教同行的小刘。小刘是陕北人,从小生在黄土地,长在窑洞里,与这些词相处了二十多年。小刘的解释条理很清,也很学理化,却仍没有破解我心中的迷惑。理论是灰色的,概念与现实,竞相差那么远。小刘说,虽然都是高原,都是黄土,都是沟壑,但它们的特征是有区别的。就像同一语系,有不同方言;同样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从地域地貌特征看,延安以北地面,因风雨切割严重,破碎了连绵的梁,形成以峁为主的沟壑丘陵区,绥德、米脂一带最为典型;延长、延川等地,则是以梁为主的沟壑山丘区;西部因有较大河流为分水岭,大起大伏,逶迤延绵,铸成了大面积的梁状丘陵;而延安以南,因以塬为主,构成了典型的塬梁沟壑区。还是不懂,关于峁,关于梁,关于塬。不因师道,高原的传说,并没因我的到来而解惑。

好在,此刻正行进在陕北。高远澄明的天空,连绵不绝的沟壑,还有巍然屹立的峁、梁、塬,夹杂交错于天地间,都是眼前的景象。解读很方便,可以说稍一走近,就可触摸到它们的气息。于是,请师傅停车,在一个高高的峁上。说是峁,也只是我的揣测。是一堆硕大的黄土,不是刻意的堆砌,应与分割与乱剁有关,沟壑对山梁的分割乱剁。东一刀,西一刀,南一刀,北一刀,再一些乱七八糟的刀法,就剁成了这个样子。很容易令人想起大厨制作泡粑,切来剁去,就只剩下一块厚重而丑陋的堆块。眼前的峁,突兀于天地间;一堆黄土一块高坡,铸成坚守的象征。如果有一眼窑洞,蛰伏于峁之下,那就是三生有幸了,可免却多少被风吹走,被刀切走,被水卷走的命运。

当然,此刻我的停留,并不是要追忆似水年华,不是要分辨是风的威力大,还是水的搬运切割更残酷。我是要寻找一种血脉的关联,关于生命,关于历史和现实,黄土高原的那么多概念,究竟谁是大地的主宰,谁在创造着奇迹。土地是干枯的,一些尘土,不时被来往的汽车卷起,又被风吹散,飘落于异地。有两棵树,伫立于峁之巅。枝头无叶,却有团团簇簇的花,洁白、细碎而紧密,缀满枝头,要不是几只蜂蝶,令人真要怀疑它的真实。不知其名,只有一种由衷的敬意,从内心升起,为这峁上绽开的小花。我对黄土高原的解读,就站在峁之巅,树之间,花之下。排除杂念,只让灵魂呼吸。不需要翻阅词典,也不需要小刘式的生活经验,我要用我的方式理解高原。我终于发现,黄土是高原的肌肤,塬是高原的祖籍,梁是高原的筋骨,峁与台是高原的旅途,河与涧是高原的血脉,而沟壑,则是高原的皱纹。更为重要的是,峁与塬与台,是孤立的,梁与湾是杂乱的,河与涧是稀缺的,天与云是遥远的,树与花是短暂的,唯有沟壑之于高原,才从未曾缺席。我不得不说,沟壑才是高原真正的灵魂。

就这样,一个信念在我的内心生成:从沟壑出发。我相信,每一条沟壑,都可通向高原的生命世界。

到达延安已是下午四点,顾不上休息,大家就急着要去宝塔山。入住的圣通大酒店,就在宝塔山对面,没几分钟,汽车就径直把我们送到了山顶。宝塔山之名,闻名的名,不在山,而在宝塔。这是一尊典型的唐代建筑,与普通的唐塔并没有多大区别,区别仅在它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富有的象征意义。这种象征意义与塔崖范仲淹的“胸中自有数万甲兵”题刻相互映照,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但此刻真正吸引我的,还不是塔,而是延河。延河就在宝塔山下,自北向东,流淌不息。我以俯视的角度看去,它平缓安静,绕塔而行,富有美丽的抒情诗意。可是此刻,我却无法抒情,无法风花雪月,小桥流水。黑格尔说过,生命与水流同源。河流几乎哺育了全人类全部的文明,何况延河。面对饱经沧桑,负有太多承载的延河,我内心充满了凝重与敬畏。

当然,我注目延河。并不是因为它的壮阔。要讲壮阔,它远比不上我们四川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不是因为信天游和剪纸,一方一俗,那些陕北的乡俗文化,不一定适宜于我。我也不是冲着贺敬之的《回延安》来到的,“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已属于过去。我们的使命是创造未来。

注目延河,我是冲着沟壑而来的,陕北之魂的沟壑。

是的,我是以沟壑的眼光,看待延河,审视延河的。不,我坚信,延河原本就是一条沟壑,硕大的沟壑,横卧于陕北大地。而且,它当是陕北的沟壑之母,有了它的包容、吸纳与呵护,陕北高原那些众多的沟壑,才得以延续。我还相信,沿着那静静流淌的延河,往深处追溯,用不着多么费心,就可追溯到它的源头。不是自然的,而是精神的。自然的源头用不着追溯。延河全长不过300公里左右,还有更长的无定河、洛河排在前面,无定河的身旁还有黄河。就从脚下的延安出发,向北而进,经安塞镰刀湾乡,进入榆林市靖边县,就到了延河出生的地方。看见的并不是奇迹,仍是陕北平常的黄土、窑洞、沟壑,还有梁、塬、峁等等。向下更短,经过延长县,在南河沟乡的凉水庵附近,它就注入了黄河。即便在不远的黄河,在那一种声势浩大,蔚为大观的奔流中,你也分不清哪一滴水珠,属于延河。

延河精神的源头,要追溯就难了。

毫无疑义,有水才有河,或者说,河是水的杰作,水是河的血液。这就注定,延河是一条向死而生的河,从一出生开始,就与死亡为伴。这不是故弄玄虚式的危言耸听,也不是环保主义者的警示,而是由长期生长的母体决定的命运:延河流域年均495 - 6mm的降水量,9℃的气温;90%的黄土丘陵和石质丘陵,还有火焰山河谷;河床最窄处不足10米,最宽处不过百十米;频仍不断的旱灾、霜冻、冰雹、暴雨。对于一条短促而弱小的河,能生存下来,不能不说就是个奇迹。我想,这除了延河本身的执著坚韧,也许还要得力于那些密集的支流,得力于杏子河、平桥川、西川河、南川河、蟠龙川等。这些被叫作河或川的东西,实际上也是沟壑,它们是比延河更小,比许多短促的沟壑更大的沟壑。是它们在源源不断地为延河输送着血液,才让在这片枯竭苍凉的黄土上行走了千万年的河流,没有消失于岁月的尘烟里。

我们的行走显然要快捷得多,平坦得多,舒适得多。没有坎坷和险恶。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高速公路更是穿山跨壑,为我们营造了一往坦途。可是,这并没有消解我走近沟壑的渴念。时间不断流逝,车却可以停留。我曾走近杏子河边,在它与那些更小沟壑的交接处,发现了一户人家。司机随即更正道,不是一户,而是一个村庄。附近有二三十户人家,有窑洞,也有房屋,陕北的村庄,就是这个样子。哦,好,好,这正是我想要寻访的陕北。我窃喜。窑洞坐落在塬一侧,洞口与杏子河相对;山塬的四周,都是沟壑,大似天槽,小如斧痕。大大小小的沟壑,几乎都是上窄下宽,上对天,下对地,在地一端,以开阔流畅之势,与杏子河对接。按照简单的地理知识,我知道这些沟壑,实际上是暴雨切割而成的。要么干旱连绵,黄土龟裂;要么暴雨成灾,搬沙推土。因而,这些脆弱的沟壑,不是没有水,它们是雨的最早接迎使者;而且它们把生命的希望,把自己守望了一年的所获,都奉献给了河。从小涧到小河,再到延河,黄河。不断的沟壑接力,生命才没有走失。

走进一户人家。说是人家,其实也就一位孤老男人,守于一眼简陋的窑洞。老人黝黑清瘦的脸庞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皱纹,看上去酷似沟壑。我相信,这是一个浓缩了的陕北高原。窑洞内幽暗清凉,洞壁上赔着一幅陈旧缺角的剪纸,从构图看,似乎是一个福娃。炕头有一盏煤油灯,灶头是土垒的,锅里碗里有一些剩饭剩菜。老人的老伴死了,死于泥石流。暴雨后,一场突发的泥石流,顺沟壑倾泻而来,几乎卷走了沟壑下的一切。沟壑给老人留下了永久的痛,却没有动摇他对这里的依恋和坚守。窑洞是后来修的。子女读书的读书,打工的打工,也都走了,离开了沟壑,离开了杏子河,离开了窑洞。只有老人一人,仍顽固地坚守在这里,憨憨地,呆呆地。这些是老人告诉我们的。其实,老人很木讷,并不健谈,几乎是我们问一句,他答一句,或问几句答一句。我问老人,为什么不随子女进城。他回答,习惯了,还是这里好。其实,老人更深的隐秘,还在沟壑。他怕一走,沟壑的水就乱流,杏子河的水就干了。这是我从老人的眼神中捕捉到的信息。对话中,老人特别强调,他父亲和父亲的父亲,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就是这样叮嘱他的。我曾说过,家是“放”心的地方,因此我想,老人的坚守是有道理的。

我终于理解了沟壑,明白了延河。一条几经易名的河流,为什么最终要以延河命名。都是与水有关,无论战国时的“区水”,还是南北朝以后的“清水河”。据说,那时的河,两岸茂林蔽日,修竹护道,河水宽阔,清澈见底。后来战火不断,加上滥砍滥伐,导致生态失衡,清澈的河水日见浑浊干涸。人们怕赖以生存的母亲河走失,才以延河之名,祈求它永续绵延。

还是因水,生命之水,我们选择了舍近求远。

延安至黄河壶口,南泥湾是必经之路。起先并不知道,当司机不经意地随口而出告诉这个消息时,我真有点喜出望外。一直是很想去南泥湾的,不需要理由,那些儿时的红歌,在灵魂里烙下了太多的仰望与神秘。可是,此行的原有计划,并没有这里,只有宝塔山、杨家岭、枣园,延河也是顺带见到的。黄河壶口在另一个方向,并不顺道。不好明说,线路是领导安排的。本想就这样,把遗憾埋在心里,留待以后去解。没想到,改变竟在偶然间。车已经启动,热情的司机说,其实,返回西安的线路有两条,一条经甘泉、黄陵直达,一条经壶口,汇合点都在黄陵,绕道也不多。说罢,又补充道,如果大家没去过壶口,可顺便去看看,挺壮观的,还可经过南泥湾。哦,既然如此,经常跑的师傅都没嫌麻烦,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对南泥湾,我是怀着朝圣之心的。到了才发现,其实所谓南泥湾,也就是一道普通的湾,陕北随处可见。并不只是陕北,也许只要有山丘的地方,就有湾。我家乡的川西,就有许多湾,比如李家湾、鱼儿湾、沙湾。沟壑,陕北无处不在的沟壑。甚至武断地在心里下了结论,认定湾就是一种沟壑,比那些塬旁梁畔的沟壑更宽更长的沟壑。当然是以南泥湾为例,从一种神圣走向一种平凡。通常的概念,是指一个地区。资料显示,南泥湾地区为丘陵沟壑区,土壤为黄绵土,汾川河起源于此,流域达365平方公里。这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等,不知是巧合,还是本身就包含了某种天意的隐喻。当然也有区别,那就是这里的土地,由于经年的开垦与耕作,已不再是黄色,而是黄褐色;湾底的沟壑,已不再是自然零乱,布满暴雨洪流冲刷后的伤痕。不,准确地说,是伤痕已经缝合,被那一段难忘的大生产运动营造的平整缝合,满湾的江南诗意。

自然又想到创口与伤痕,关于沟壑与缝合。倒流的时光并不遥远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2

我在陕北的这块黄土地上出生、长大,我对陕北的农民可以说是最了解不过的了,所以我想对陕北农民做一简单的描述。

城里人,一幢楼上邻家有时竟互不认识,从不往来。有时盗贼在光天化日之下偷运东西,邻里还以为是主家的在搬运。而陕北农民则不同,不要说邻家,就是方圆几里、十几里,甚至几十里都互相非常熟悉,遇到一块儿常要坐下问长问短攀谈上半天。

有人会不屑地对农村人说什么农民意识,小市民意识等,那是你根本不了解陕北农民,至少可以说是表面上的了解。当你真正了解、认识了陕北农民后,你会认为陕北农民是人类优良精品的传承。

陕北农民,一个村或不是一个村的人,在山里会隔着沟拉上半天话。你要是找某一个村的人,不知道路,遇上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知道,他会不厌其烦地给你说明白,如有叉路,他会翻上一座梁,或是爬上一个坡给你指点清楚,让你保准找见。

陕北农民闲暇时,男女老少会经常聚在一起,或攀谈生活,或开玩逗笑,或谈论过去,或设想未来,无拘无束,不拘小节,相互热情自在,这种场面,这种气氛在城里是很难见到的。

陕北农民文化素质比较低,生活比较艰苦,但他们能特别的尊师重教。我刚参加工作时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任教。首先是吃饭问题,以前我从没有做过饭,村里的妇女们就经常亲切地来教我怎样做饭。学生们也常叫我到他们家吃饭,那是真心实意的,叫你就非得去不可,不然他们会不走。每逢时分八节和腊月杀猪那就更不用说了。有时,几个学生会争着叫。这不仅仅是一顿饭的问题,这蕴含着农民们说不尽的深情厚谊。学校或我个人有什么困难,只要开口,村民们都很高兴很乐意来帮助,不要任何报酬。村民们对教育的重视,这会使你感到他们的伟大与崇高,使你不得不去认真、耐心地教好这群孩子。

人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我想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纯洁的感情及互解互爱互助,在陕北农村你经常会感受到这种温暖和幸福。

陕北农村,谁家有个七难八过,大家都争着伸出援助的手。哪家要是被偷了驴、牛什么的,全村人会齐心协力去帮着找,哪家要是有个婚嫁、丧葬或是修建地方之类的事,无论是亲戚,还是村里人,都会主动热情地去帮忙,要是用的人多,就有人自发地专门张罗组织、动员更多的人去帮助,直至事情圆满的结束为止。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学,或是订婚下媳妇钱不够,亲戚、邻里都会主动去上门凑钱,三千两千的有,千二八百的有,三百五百的有,各尽所能,并且互相倡导大家去援助,说这是好事,众人拾柴火焰高,谁家没有个三长两短?

如果在陕北农村行走,饿了,即就是遇不上吃饭的时辰,也能吃上饭,且会热情地款待你。只要你热情得和他们相处,他们会更坦率更热情。对于陕北农民,只要你敬他们一尺,他们准会敬你一丈。你如果冷落、小瞧他们,他们就会对你毫不客气。陕北农民,只要你和他们交上朋友,他们会豪不吝啬地把自己家的土特产送给你,他们不会计较你送给他们的礼物轻重,他们从不计较吃亏还是便宜,他们注重的是礼上往来,有情有意。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走进大学,走进城里,走向工作的陕北农民子弟也越来越多。但不管他们走到哪里,不管他们的地位有多高,骨子里总丢不了父母遗传下的优良品质。回到家里父母总要提醒孩子,不要忘了陕北人的纯朴、热情、憨厚、老实、乐于助人。

这就是陕北人。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3

当西安至包头、太原至银川这两条铁路线同时运营,并穿越千年孤寂的黄土高坡和贫瘠辽阔的茫茫草原时,一群近四千人的铁路大军遍布了黄土高坡的沟沟峁峁,围满了条条铁路的件件设备。顿时,整个陕北鲜活了起来:道路宽了,楼房高了,满山绿了,鸟儿叫了,笑声多了。

从此,陕北铁路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母亲在牵挂离家的儿女,父亲在查看陕北的阴晴,妻子在担心丈夫的冷暖,儿子在盼望爸爸的归来。

从此,黄土高坡的风土人情吸引了更多的人群。有扶老携幼旅游红色圣地的,有专门乘车考察名胜古迹的,有登上黄土高坡引唱陕北信天游的,有品着陕北的特色小吃啧啧称赞的。

从此,陕北铁路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陕北铁路人融进了黄土高坡的芬香泥土。陕北因有这两条铁路而经济腾飞,这两条铁路因陕北而名扬世界。

光阴似箭,弹指一挥,一晃三年过去了。在这又一个寒冬正隆之时,春雷炸响之前,作为一名陕北铁路大军的一员,回首三年来的酸甜苦辣,不禁感慨万千,思绪飞转。

曾记得,初来陕北,正值寒风刺骨的冬季。没有温暖的工区,没有像样的伙食团,没有暖气的宿舍。我们顶着整日里呼啸刺骨的寒风养护设备,我们在零下30度的夜晚天窗作业,厚厚的棉衣抵不住寒冷的刺骨,厚厚的棉被暖不热冻僵的双脚。但我们没有畏惧,如青松般傲视寒冷。

曾记得,在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坡,多半站区地处人烟稀少的黄土沟壑,交通不便,荒凉孤寂,电视没有信号,手机没有网络。白天四野难见炊烟,夜晚四周漆黑一片。但我们坚守着,改变着,开拓着,发展着。

曾记得,三线建设的蓝图让我们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得到彻底改善。标准化公寓温馨如家,文化体育生活丰富多彩。领导经常来慰问,站区天天有笑声。我们不再寒冷,不再孤寂,不再想家。把对陕北铁路的爱毫无保留的献出:一心一意整设备,争分夺秒保安全。

曾记得,在陕北的每一天,都会有一种力量在推动着我们,有一种精神在感召着我们,那有着中国革命厚重历史的红色热土会将我们的整个身心灼烫得血液沸腾,那一件件如火如荼的战争场面会将我们的五脏六腑淘洗得干干净净。我们是全局九万名职工中最幸运的一群。天天陶冶情操,时时净化灵魂,踏着先烈们曾经走过的足迹,默默辛勤耕耘,营造美好家园。

如今,我们把情和爱已深深的融入这块红色热土,融入日益发展壮大的陕北铁路。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普通而感人的故事发生,一个个铁路人,伴随着冬日的晨曦,纷纷走出站区,走向每一台设备,精心检修,认真测试,严格标准,一丝不苟,直把夕阳送下山,把银盘托上天,心中才能安静。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独特的浪漫情怀让人感动。2014年大年初五的一场大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几天几夜,让所有陕北铁路人经受了一次从未有过的考验。从早到晚,从天黑到黎明,铁路职工手持笤帚、铁铲铁钩、融雪剂、喷灯,清除积雪,日夜不停,手指冻僵了,鞋袜湿透了,可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一刻不停地保证着列车的正点畅通。既是稍有的雪停间休,他们也以厚厚的积雪为床,仰躺看天,舒适浪漫。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可歌可泣的事迹载入史册。去年陕北地区遭遇的特大水灾,铁路沿线大面积中断一个月之久,就是我们这些有着吃苦耐劳和坚韧顽强品德的陕北铁路人,以最快的速度把铁路线抢通。他们有的在线路上连续奋战半个月而不叫苦,有的家就在附近,家里的窑洞灌水倒塌也顾不上回去看看,有的因雨淋劳累发高烧也不吭一声,直到把整个线路抢通。这次特大水灾牵动了一万人的心,这次抢险中奏响的动人凯歌长久的在黄土高坡的上空回荡。

看,在陕北铁路的每一个小站,常常有割舍不开的情愫魂牵梦绕。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可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每一个铁路职工都深深的爱着这里的每一座山,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流,每一朵云彩。他们虽然退休了,可他们心里时时装着陕北,装着陕北铁路。绥德电务段的3名老信号工,退休回家后经不住对陕北铁路的思念,常常乘车来工区,和大伙一起巡视设备,一起欣赏蓝天白云下的黄土高坡,最后竟依然决然地参加了电务维管公司的设备维修劳务输出。

啊,陕北铁路,我因你的感人故事而激情澎湃,我因你的日新月异而思绪万千。

盛世年华、岁月如金,漫步在陕北铁路的大小站区,那一栋栋宿舍楼、公寓楼如明珠一样闪闪发光,那一个个室内室外的活动场所似青春健儿一样活力倍增,那炊烟四起、笑声如潮的职工食堂像家一样温馨和谐、温暖如春。鸟语花香,荡漾着明媚的春光,朝阳晚霞,甜蜜着铁路人的心房。

徜徉在无定河畔、大理河旁。清澈的河水,晶莹着我们心中的理想;河畔的花草树木,虽然干枯,却依然倔强地挺着胸膛,像寒冬中的铁路人,笑傲飞雪,坚守岗位,风刀霜剑,矢志不移。

这就是我们日夜坚守的陕北铁路,这就是与祖国经济发展紧紧相连的陕北铁路。你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梦、我们的魂、我们的一切。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让我们共把经历过的考验,珍藏为财富;同把品尝过的苦涩,咀嚼成菁华。乘着穿云拨雾的条条巨龙,在连绵不绝的黄土高坡呼啸腾飞,用我们陕北铁路人特有的淳厚、质朴、豪爽、顽强的品德,把美梦追圆;以我们从巴山人那里学来的“扎根山区、艰苦奋斗,乐于奉献、务实创新”的精神,让美梦成真。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4

在陕北,既是再怎样的干旱少雨,夏天也不会有太高的温度。这是祖辈们留下的千年印证。

可是今年,高温像火山爆发后的岩流一样随处蔓延,让从未炎热的黄土高坡罩在了一个炙烤难忍的火笼之中,也让穿行于纵横沟壑之间的铁路烈日喷火,热浪滚滚。

这样的高温突发天气,陕北多年来没有遇过,陕北铁路没有遇过,就连陕北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也一时难以适应,纷纷改变了往日的生活方式,或焉头搭脑,或藏于洞中,或浑身卷缩频临枯萎,或藏于树荫萎靡不振。

只有勤劳的农人在炎热下劳作,在体会“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只有炙热的铁路更加火热,让阵阵汽笛如隆隆雷声,携带整日地挥汗如雨,熄灭烈日喷火的热浪滚滚。

道钉不再炙热,因为一声声震天的号子,合着一次次强硬的碰撞,已牢牢地把它们贴进了枕木的怀抱。

枕木不再炙热,因为道钉已把它们紧紧地连在一起,并紧贴大地母亲,从母亲的怀抱汲取清凉。

钢轨不再炙热,因为在它们的体内,早已浸透了更多的汗水,在它们的心里,早已感动着一种精神。

还有道岔不再炙热,信号机不再炙热,轨道电路不再炙热,接触网线不再炙热,铁路线上所有的设备不在炙热。因为它们谁都没有被慢待,谁都每天被如雨的汗水在降温。

它们清楚,在烈日炎炎的千里铁道线上,整天有挥汗如雨的人们在忙碌,在坚守,在一丝不苟地为它们诊断、治病、保养、健体。既是有的浑身湿透,既是有的喊天骂娘,既是有的气短燥热,既是有的热晕中暑,也从未放弃过对它们的检查和保养。

它们更清楚,同为铁路大家庭的一份子,这群人更懂得爱护铁路,更懂得坚守和浪漫。他们为了铁路安全运输的畅通无阻,整月整月的不休息;他们为了一个设备隐患的排查,顶烈日到月上中天;他们为了藐视这炎热中的高温,搞头轮得更欢,汗水洒得更多,然后拧干湿透的汗衣,全当汗水洗去衣服上的油腻和灰尘。

这就是高温下的陕北铁路,人和设备的合二为一,让他们不分彼此。为了战胜高温,人为了设备,设备也为了人——为了千千万万个人的团聚或目标的实现。

高温和暴雨好像是两个至亲至爱的孪生兄弟,看似水火不容,实则形影不离。

有高温必有暴雨,这是自然规律,也是阴阳平衡。

因此,陕北铁路人,一边在高温下坚守,一边也在积极地进行高温下的防洪。就像那些和铁路人合二为一的设备一样,虽然它们不曾有人的语言和思想,但它们却有着人一样的责任和灵魂。每当暴风雨袭来的时候,它们像蔑视高温一样的蔑视暴雨。既是洪水袭来,淹没了它们的肌体。它们仍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手挽手,肩并肩,永不分离;既是洪水冲垮了道砟,既是铁路悬空于水面,抑或铁路被砂石掩埋,道钉、枕木、铁轨也还紧紧连在一起,一刻也不分离。因为它们知道,铁路大军正在夜以继日地抢修。他们所付出的要远远大于它们的坚守:也许他们在雨水中一泡就是十几个小时,也许他们几天几夜都未曾合眼,也许他们差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从未放弃过防洪抢险,就像他们从未放弃过高温下的坚守一样,蔑视高温的同时,也蔑视暴雨。高温下他们可以拧汗洗衣,暴雨下他们同样可以引吭高歌:狂风吹来我乘凉,暴雨突来洗衣裳。

这是何等的一种浪漫主义情怀,又是何等的一种精神的鼓舞。和他们相比,它们这些铁路设备,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和微不足道。

但它们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们在见证着这些可爱的铁路人争分夺秒地医治它们创伤的同时,依然决然的挺起了腰板,抬起了头颅,战胜了暴雨,保证了畅通。

夏天没有结束,高温仍在继续,暴雨也随时来袭。

就让我们做好长期战高温抗洪水的积极准备吧。既然我们已经和这对孪生兄弟较量过,就不怕他们的再来侵犯。

设备和人的合二为一,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5

陕北的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

我爱它莺飞草长、百花争艳的春天,也爱它林茂树绿、蛙声四起的夏天,更爱它瓜果飘香、色彩斑斓的秋天,然而,我最爱的,还是它冰封大地、雪压枝头的冬天

我爱它的冬天,因为它的冬天有银装素裹的雪景,有嬉戏玩耍的雪地,有光滑平整的冰滩,也能吃到花样翻新的年饭,能听到回肠荡气的民歌,能看到红火热闹的秧歌,能享受暖窑热炕的悠闲……

陕北的冬天是漫长的,秋去得早,春来得迟,从晚秋到早春,整个陕北大地一直被重重严寒包裹着。当第一场强劲的西北风吹过后,陕北大地一片萧条。这时,河床宽了,群山瘦了:河流细小如线,没有了秋日的丰沛;山峦一派褐黄,失却了往日的色彩;山野显得非常单调、枯燥,只有被风卷起的枯枝败叶无助地飞舞。总是这个时候,大雪不期而至。

陕北的雪大有特点,来得突兀,下得酣畅,去得玄奇。

大雪未至之时,彤云密布,朔风劲吹,天地混沌,万物骚动;大雪将至之时,风停物静,气温回升,天呈铅灰,云呈绛色,人畜归舍,飞鸟投林,万物一片茫然。

真正的大雪总是从夜间开始,在安静中开始。人们一夜酣睡醒来,推门一望,惊奇便扑面而来。只见远山臃肿,近山矮小;雪压枝垂,卡卡有声;寒凝大地,暖气习习。拳头大小的雪团乱纷纷下来,耀得人睁不开眼睛。真可谓,“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大雪之后,整个高原一改往日的黝黑,显得又白又胖!

站在山巅四下望去,喧闹的村庄不见了,大路小路不见了,天底下一片耀眼的白色,白得奇怪而又单调,恍惚间令人不知身处何时,身在何地。

就在这时,你会突然发现雪地里出现点点红色,红得夺目,红得抢眼,红得让人心旌摇曳;这红色均匀地撒在雪地里,星星点点,影影绰绰,闪闪烁烁——这是早起的女人们,她们正踩着积雪送尿盆,她们用鲜艳的红色证明自己的存在,展示自己的美丽;她们面对雪地惊呼着、尖叫着,和沟对面的姐妹们大声说笑着,声音里透出压不的喜悦和激动。

随着女人们的说笑声,村庄慢慢地显现出来。先是家家烟筒里冒出的炊烟化开周围的积雪,然后是男人们用扫开的小径把自己小院和周围的一切连了起来。从扫路的过程中,你可以看出山里人家的交往半径,看出其中的轻重缓急。

首先扫开的是院子,大多由女人来完成。男人们下坡扫路,从自家的院子开始,先扫通向水井的小路,再扫通向邻居的小径,从自家的院落一直扫到村里的大路。

不一会儿在村里的大路边,就集中了村里几乎所有的男人们,然后大家分头向邻村扫去,直到和另一个村里的扫路人会合为止。

如果你是外来人,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只见长长短短,宽宽窄窄,曲曲折折的小路密如蛛网,形同乱麻,令你眼花缭乱;被小径分开的雪地形状各异,千奇百怪,像一幅幅抽象派黑白版画,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你是熟人,你就能看出村里人的大致情况,哪一家人丁兴旺,哪一家门庭萧条;哪些人勤快,哪些人懒惰;哪些人处事和睦,哪些人交往稀少。大雪掩盖了细小的东西,但同时也突显出最本质东西。

就在大人们忙着扫路的同时,孩子们却闹翻了天。小一点的在门前堆雪人,大一点的在结伙打雪仗,他们踏着积雪奔跑,伴着北风吼叫,山沟里回荡着他们欢乐的笑声。间或有既不堆雪人又不打雪仗的孩子,他们正猫着腰、屏着气,爬到门缝里拽一根绳子等待着麻雀进入他们设计的圈套!

大雪之后,忙了一年的农村人闲了下来,尽情地享受着老天爷给予他们这个闲适悠然的假日。除极个别永远也闲不住的勤快人以外,人们都习惯于三个五个一伙、十个八个一群地聚集在一起:男人们坐在暖窑热炕上喝浇酒、耍纸牌、谝闲传;女人们坐在炕沿上纳鞋垫、做针线、拉闲话。

这里是农家一年生产的大总结,谁家过得好,谁家过差,谁家庄稼务好了,谁家的生意做砸了,大家都会议论一番:传经验的、记教训的、夸成功的、诉凄凉的,可谓无所不有。这里也是全村人品质的大检阅,张家的孩子有出息,李家的媳妇不孝顺,这家的儿子婚事办得好,那家的平静丧事太铺张,人人都会发表看法:有说好的、有说歹的,也有先是好歹不说最后吵起来的,真是形形色色。这里还是人们日后合作的大平台,大到婚姻之事,小到合伙养鸡,七零七八碎样样有,鸡毛蒜皮一起上:仰脸大笑的、闭目沉思的、指天发誓的、跺脚告屈的,实实是花样无穷。

天睛了,云散了,河滩里的石头也冻烂了。真正是下雪不冻消雪冻,被称为“隔门叫狗”的“三九四九”是陕北最寒冷的时间,但人们却忙了起来,因为年快到了。逢集日早晨,远远望去,大路小路上满是人,驾车的、骑摩托的、开三轮的、吆牛的、拉驴的、驮猪的、背羊的、双手紧捧着鸡蛋筐步行的一起从小山沟汇进大川道,大川道涌入小城镇,整个陕北像一锅开了花的水,沸腾成一团,喧闹成一片!

一进小城镇,人们就分开了。婆姨女子们大都进了街面店铺,平板着脸儿,舌舔着嘴唇,眯着眼睛挑选年货;男子汉们大都进了农贸市场,摆开了摊子,拉开了架势,可着嗓子叫卖土产。等男人们把土产出手了,女人们的年货也就选定了,于时疯狂购物开始了,吃的、穿的、用的、叫人看的,样样都买,尽人情的、哄鬼神的、图热闹的,色色俱收。等到衣袋里的钱花得差不多了,人们就开始撤退了。小城镇像一个决了堤的水库,迅速从小城镇分散到大川道,从大川道分散到小山沟,从小山沟分散到羊肠小径。这时候的人们全没有来时威风,人人疲倦不堪,个个灰头土脑;刺骨的寒风一吹,白脸的更白了,黑脸的更黑了。这时候,夜幕拉开了,远处村庄灯亮了,狗也咬起来了……

新年一过,天气转暖,冰河开始膨胀,积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解冻,河柳开始泛青,冬天悄悄地结束,春风轻轻地吹起,陕北大地上白色越来越少,黄色越来越多,被雪水浸过的山峁呆呆地立着,刚刚开化的河流痴痴地流着。冬天的结束和春天的来临同时进行,当阳洼洼上的小草已经返青,背崖砭的冰挂还未化尽时,人们就开始准备新一年的劳作了。

陕北乡村的冬,一曲大气磅礴的歌,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一幅雄浑壮丽的画!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6

从神木到榆林经过的地带大多为沙漠,然而这儿绝不像毛乌素那样漫漫褐黄竟无多少绿色,柳棵子、老头杨、沙榆以及芨芨草什么的还不少见,尤其是那些开在土崖沙包上的银翘花金灿灿的煞是喜人,为茫茫旷野增添些许亮丽。近榆林城时,一片片小麦和蔬菜畦耀人眼目,再望榆溪川更是诱人:人们将裤腿绾得高高正在水田里插稻秧,好一派天水相映成趣的江南景色!榆溪河自北向南从榆林城西潺潺流过,流出两岸浓浓的春绿和黄土高坡上的枣花香……

榆林旧称榆阳,别名驼城。榆林城垣保存完好,坚不可摧,城周长为5里30步,城内有钟楼、鼓楼、星明楼和万福楼,素有“小北平”之称。古城规模虽小,但建筑格局酷似北京,幽静的胡同内多为青砖瓦舍的四合院,院内高出屋檐的大枣树独具神韵和特色。

榆林地处晋秦蒙宁要冲,自古为西北军事重镇,因此有“榆林府、习弓马、好战斗”之说。历史上就是一座兵城,所以又有“兵民参半,以饷为命”之谓。过去这里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昏地也暗,白天点着灯”。在旧中国的兵荒马乱和建国初期,由于人为和自然的破坏,榆林地区早已是百孔千疮、疮痍满目了。水土、河流、田园得不到保护和治理,人们在沙进人退、良田变成沙田的教训中开始醒悟过来。君不见,现在榆林城西的高坡崖畔上,还有一堆堆一片片未被清除的黄沙是否也在为后代留点“历史教材”,让他们晓得先人种草植树与黄沙拼搏的动人故事。现在,榆林沙区造林面积已达到120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1.8%提高到33%以上,建成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有效控制了流沙南移,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循环转变。

榆林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500年前,大夏国都城遗址就在附近,城北雄伟壮观的镇北台依然屹立在那儿,红石峡摩崖石刻也已保存下来。榆林奇美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榆林黄土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融汇交流而形成的风俗民情,更是在别处难以找到的。榆林殊罕的地域特色,也是十分诱人和令人向往的。因榆林周边多沙漠,故有人又戏称她是“中国的科威特。”

我在榆林的城街上漫步,见万福楼下有几个手端百灵鸟笼子的老人闲聊,遂凑上前去,搭讪着说,这百灵鸟叫得可好哇!一位老爷子戏言道,它还会唱信天游爬山调呢。我笑了,遂又说,我来榆林饮这儿的水怎么这么好喝呢?老爷子放下鸟笼子正儿八经地开言了:“唉,你定是初来乍到吧,这就不怪你了!说起榆林这地下水来,不是我胡吹,这可全是矿泉水啊!是中国最优质的矿泉水,比青岛崂山的强多了!水净水甜,更不用说无污染了。这儿的水全是从几百米以下的沙层中取上来的,你说能不好喝吗?不信,你到城西留下来的那几堵沙墙看看去,那沙子多纯洁啊!”

我确实听了老爷子的话,顶着五月陕北的骄阳,大中午就穿过榆溪河桥,来到那堵沙墙下静心观赏这儿的黄沙,并用手反复搓砂粒,又用嘴去吹,真的不带一星一点土,纯洁得无法形容,有的还是石英岩的粉粒,在阳光下熠熠闪烁还亮入眼睛呢。从那堵早已固定的沙墙上走下来,我来到一片居民区的小街上,也可以说是菜市场吧,这儿黄瓜、西红柿、圆白菜应有尽有,且又青翠鲜活,且又是用地下矿泉水哺育而成,真乃“绿色食品”也。最引人瞩目的是榆林人卖肉不是放在案板子上,而是将半扇猪肉或大块牛羊肉高高吊在一条横杆上,全是用钩子勾着,让你看得心明眼亮,秤也是用钩子秤,卖主一刀下去,用秤钩子一扎,秤杆儿一挑,几乎相差无几,可见卖肉人高超的技艺。我想这又是榆林的一道风景线,不过,不在城内是在城外。城内城外的榆林人,家家都储存大炭,乌黑的神府煤块码成的垛子,垛在院门内的房墙下面,这难道不是又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吗?

榆林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高耸的古城垣,城内的楼阁,雄峨的镇北台,城西的沙墙沙滩,城边榆溪河的稻田,城东北的沙海,大片的树木和林带……榆林的绿化在“三北”是先进的,成绩是显著的,这正如一位作家在榆林采风时写道:“树影重重复重重,飞车日日绿州行,塞上河山今何在?尽在碧翠锦锈中。”榆林,陕北大地的骄傲!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7

自古以来陕北人都“过着面朝黄土、背顶烈日、终年累死、食不饱肚”的艰难生活,然而,就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黄土高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英雄豪杰辈出,美女娇艳如云,男人胜吕布,女人赛貂禅。撇开威猛健硕、顶天立地的陕北汉子们不说,单就那些心灵手巧、干练泼辣、聪明伶俐、吃苦耐劳的陕北女子,也足以让人欣赏、尊敬与崇尚。

陕北女子身材高挑,容貌俊俏,面若桃花,说起话来如沙漠驼铃般悦耳动听。更值得称道的是陕北女子的性情,朴实温婉,热情大方。陕北女子温柔贤惠、娇羞怯懦的性格中,又蕴藏着爱憎分明、敢爱敢恨的品行。她们视爱情如生命,对恋人敢把心都掏出来,乃至不惜搭上性命赤诚坦荡、酣畅淋漓地表白内心的情感。听一听那些流传久远的陕北民歌吧,《兰花花》、《三十里铺》、《走西口》首首情歌都唱出了陕北女子对爱情的`执着、对恋人的痴情,如泣如诉、缠绵萦绕,叫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

勤劳善良的陕北女子从少女时期就开始学习操持家务,喂猪养鸡、做饭洗衣、缝缝补补就成了她们每日的必修功课。在闲暇的时候,她们也有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那就是唱着缠绵哀婉的情歌,手里头摆弄着针头线脑学习刺绣或是剪纸。她们心灵手巧,刺绣和剪纸的图样全凭眼睛里看到的和心里头想到的。她们的刺绣大都跟生活用品息息相关,绣出来的作品美观实用。衣袖、枕头、鞋面、脚垫、桌布、墙围、裹肚、坎肩、围裙、荷包件件都展示了她们的技艺和灵巧。

陕北女子凭借着手中一把小小的剪刀,在五颜六色的纸上随心所欲地游走,信手拈来,一气呵成,瞬间,一张张玲珑清秀、层次分明、姿态万千、内容丰富的精美图案就在她们纤细灵巧的手上完成了。花卉、鸟兽、植物、山水、五谷杂粮、人物故事应有尽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陕北女子不仅心灵手巧,而且聪明伶俐。她们在长期艰苦恶劣的生活条件中,充分发挥出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个粗粮细作的经典范例:羊肉饸饸、荞面圪坨、洋芋擦擦、煎饼碗坨、荞面凉粉、杂面抿节、油糕米酒等等,她们凭借着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把枯燥乏味的日子调理得丰满滋润、有滋有味儿。

也许你们会说陕北女子没理想、没追求,可是你看,那一根根五彩的丝线,不就是她们梦幻的色彩吗?那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不正是她们用心勾勒出的完美追求吗?她们用手中的丝线和剪刀描绘出了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打造出了她们心中辉煌灿烂的明天!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8

陕北位于陕西省北部,包括榆林和延安两个地级市。南面是黄土高原,北面西北方向进入毛乌素沙漠边缘和内蒙古鄂尔多斯接壤。

陕北,一年四季风势有别,风姿各异,人们对四季风的感受也迥然不同。

春天,每天几乎都是黄风肆虐,嘶叫声不绝于耳,时而如万马齐鸣,时而似黄河咆哮。当地老百姓称,陕北冬春季节的风为“儿马风”。陕北的春风,阵势大而风力强,猛袭过来人人惊恐万状,顿显措手不及。山地里劳作的农民,此时急忙跑到就近的山仡佬里躲避,来不及者就被刮倒地上;在家中的人们也匆忙跑到屋里将门窗关闭,来不及进屋者就被吹倒院里。风姿百态,有狂舞的、有劲欢的、有时缓时快的、有狂呼乱叫的、有如龙卷似的......。陕北南面,每当黄风吹来,尘埃满天,扬尘蔽日,天昏地暗,蓝天一片灰黄,太阳黯淡无光,空间溷浊难闻,好似天地没有了间隙。此刻,人们无法看清周围的一切,有时人们眼睛也无法睁开。陕北的春天,可谓是,山川无锦绣,难辨昏与昼。陕北北面每临春天,黄风铺天盖地而来,人们无法出行,沙粒常常袭击双眼,塞满耳鼻,抽打脸庞;撕揪着你的头发,扯拽着你的衣裳。顺风,似乎将你刮得飘起,脚底如踩滑轮;逆风,呛得气也出不来,顶得你寸步难行。俯视大地,惨不忍睹:农田沃土层被揭走,有的地方还掘成了一绺一绺的深沟;刚萌生的草木被砂砾打得焦头烂额,奄奄一息;许多树的根须被刮得白花花的露在外面,有的树被连根拔起;人们被刮得灰尘满面,没有笑颜,沮丧地收拾家里厚厚的沙尘;植物失去了葳蕤,枯竭恹恹,没有了光彩;动物若狼噬豹吓,肉散骨酥,丧魂落魄。有时候,到了农历四五月份,早春作物长得葱绿茂盛,但一场大风过后,茁壮的禾苗被伤得像火燎过或开水浇过似的。老农目睹惨景,潸然泪下,泣不成声。大风掀起,狂虐横行,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全然不顾大地的颤栗和人们撕心裂肺的呻吟。春风虽送绿色催新芽,但陕北人并不喜欢春风,而且厌恶和惧怕春风。

夏日,陕北的风势减弱,风姿飘逸。整个夏天基本上刮的是轻柔的微风,风姿翩翩,徐徐而来。陕北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地区,夏日头三伏天中午,骄阳高照,赤日炎炎,气温聚升,微风似热浪吹来,使人倍感难受。只有清晨和傍晚,微风才带来一点凉意。每天早晨和晚上人们常常聚集在院落和公园乘凉,释放一天的热量。陕北人最盼的是,夏日凉风天天袭来,能经常漫过山川田野和人们的身躯,使草木、农作物茁壮生长和人们生活舒爽。

秋风,是陕北一年四季中最舒适和纯净的风。我曾在《塞北的秋》一文中写到:“塞北的秋风,不含一点沙尘,不带一点修饰,是一年四季中最纯净的风。”后来不少读者、美文欣赏和一些中学语文试题中都提出“为什么秋风是塞北一年四季中最纯净的风?”在此重描一下塞北的秋风予以解答。塞北的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气温适中、雨量最多而少有暴雨的季节。初秋,气温下降,细雨绵绵,高原遍野一片翠绿,草木葱绿,野花含苞待放,各种农作物使劲疯长;中秋,天蓝、云淡、气爽,轻风细雨,草木茂盛,百花齐放,瓜果芳香,草木和庄稼硕果累累;晚秋,真可谓是陕北的金秋,漫山遍野一片金黄,是万物的成熟时节,草木叶子开始枯黄,农作物已经成熟,鲜花虽凋谢,但串串果实挂满枝头。秋天,陕北天高云淡,草木丛生,植被深厚,没有一点尘土和扬沙,细雨潇潇,空气清新,微风吹来带着凉爽而不含一点杂质,因此,秋风是塞北一年四季中最纯净的风。整个秋天,也是陕北南北高原最舒适的季节。

冬天,是陕北最寒冷和干燥的季节。整个冬季,几乎刮得都是寒冷干燥的西北风,东南风却很少。冬风虽比夏风和秋风强大,但比春风沙尘含量少。陕北冬季降水量少,遇到干冷的冬天,几个月几乎见不到一片雪花,整日寒风凛冽,空气干燥,老百姓称之为“干冬”。冬天,寒风刺骨,令人抖擞。陕北,一般到农历十月就进入冬天了,腊月是严冬时间,也是最冷的时候,人们常说:“十冬腊月,哈门(陕北方言,即拉开门缝)叫狗”。过去,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农人们每到冬天都穿着没有内衣的棉袄和棉裤,棉袄两袖口和棉裤两腿口都用破布条紧绑,谨防寒风钻入。冬天若遇上大风天气,不但扬尘令人睁眼困难,而且寒冷使人颤抖不已。小孩和妇女从外面回家,头发和眼睫毛上都结满了白霜;老头回家后,头发、睫毛和胡须上都沾满了白霜。“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陕北冬春季节掀起的狂风,岂止是怒号,简直如狼嚎,卷走的岂止是三重茅,而是高原上肥沃的土壤和房屋上覆盖的砖瓦,是农人的希望,是北国的风光。冬天每当大风袭来,枯草满天飞,树枝满地落,响声震天地。陕北冬风,是陕北人最不喜欢的风,它不但没有给人们送来舒心的温暖,而是带来刺骨的寒意。

陕北一年之中,风势不同,风姿各异,而四季特点明显。人们最厌弃的是春风,最不喜欢的是冬风,最渴盼的是秋风。老百姓常说,陕北的春风是黄风,夏风是热风,秋风是凉风,冬风是寒风。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9

陕北浓浓的年味是从腊月开始的……

陕北的腊月性格鲜明,棱角突出,爱也决绝,恨也锵锵;陕北的腊月色彩分明,多姿多味,象窑洞崖面子上挂着的红辣椒,像老山羊皮袄里吮着冰溜子,像柳木棍子上挑着的响爆竹。

老北风仿佛在炉火里淬过,在磨刀石上蹭过,咄咄逼人。它嘶叫着怒吼着踅来踅去,专拣脚趾、手指、耳朵这些末梢神经咬……

缸里腌的大白菜酸了,圈里育的黑猪肥了,绳上晾的粉条子干了;刀磨快了,水烧开了,三位一体烫汆了一壶老酒,咕嘟咕嘟炖出了黄土地的味道。这会儿,你再瞧——腊月就入诗了,村镇就入画了,屋檐下氤氲出来的万千种风情——一半炊烟,一半香气,被腊月特有的严寒一漂,疏忽间就迷茫了老榆树下的岔路口……

“三九四九,哈门叫狗”是腊月永恒的诠释,年关前红火热闹的集市则是它近年来鲜活的命名与主题。牛羊猪鸡等各类畜禽的哼哼声,南来北往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是它层次分明的结构;蹩脚的小汽车,别致的架子车,各色的摩托车,是它条理清晰的过渡段;盈利的甜头,折本的苦头,嫉妒的酸头,凡此种种,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得自己来承受、来品味。

腊月是农历馈赠我们的最后一节甘蔗,不那么好啃,却很有嚼头。

除夕就是年了,就是腊月最火爆的巅峰。家家户户竞相举办滋味大展:鱼虾的腥,牛羊的膻,鸡鸭的醇,青菜的鲜,猪肉片子烩粉条子满口的香……咀嚼着,咂磨着,忽然就有了冬风夏雨、春华秋实的味道,就有了生活与时代、本分坚守与开拓创新的味道。

呵,我钟情的凛冽的飘香的陕北腊月啊!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10

望着窗外的大山,沉睡一冬的圪梁梁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萧条的山坡上冒出了丝丝青绿,仿佛生命的使者;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杂质,勾起人无穷的遐想。呀,又是一年花开季,我不由地想起了那片山桃花,仿佛看见对面山峁上若隐若现的山桃花正在争得一春俏呢。

初见山桃花是2010年的春天,那年我在基层上班,跟同事一起去一个偏远的拐沟村宣传新农保政策。半个小时后,我们的电动自行车驶离了宽广笔直的大道,左拐到了一条沟道,路面虽然变窄变弯,但新铺设的水泥面,使我们轻而易举地到了村口。同事把不愿意交养老保险的几户农民召集起来,我们开始给他们讲政策、举例子、算清帐……最后,终于把他们的工作做通了。同事很高兴,看着时间还早,她说:“估计桃花开了,走,带你到脑畔山看桃花!”看着满目疮痍的陕北大地,除了黄土,就是枯枝,我很怀疑是否能看见青草,更别说花了?看见我犹豫着,同事硬拉着我往山上爬去。

近了,近了,我终于看见了一片桃花,起初它淡得我快把它忽略不计了,慢慢地它越来越多,背洼里、坡面上、悬崖峭壁上,一朵朵、一枝枝、一棵棵,连成一片粉嫩的花海,在蓝天、黄土的映衬下显得那么明艳,它迎风招展、暗香浮动、千姿百态、争相媲美,使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山花烂漫,诗意正浓。捋一枝桃花,环视这片花海,我惊讶于那数不清的密密麻麻的山桃花竟没有一片绿叶的庇护。同事说,这就是倔犟顽强的山桃花——小草还没苏醒,树木还没发芽,没有蜜蜂的宠爱,没有蝴蝶的眷恋,可这星星点点的粉嫩却争先恐后地盛开着,高亢地唱着豪迈的青春之歌,装点着陕北大地的浪漫之春。

陕北的山桃花和家乡的桃花迥然不同。家乡的桃花开在公园里、街道绿化带上,被人精心养护,桃花也会不负众望,又大又艳又香,尤其是多层花瓣的桃花,一团团簇拥着明艳动人,在绿叶的辉映下,争相斗艳,妖娆夺目,让人赏心悦目。每年的三八节前后,各个公园会举行项目丰富的桃花节供游人踏青观赏游玩。而陕北的山桃却大部分是在大山中野生出来的,虽然它的花苞小、色泽浅、花瓣薄,芳香淡,但它不挑不捡,或在半山腰,或在山梁上,或在山谷里,甚至在陡峭的悬崖上,它顽强自信、美而不艳、默默奉献,勇敢地冲破寒冬的封锁,纵情地绽放着生命的激情,为陕北大地报春增色,一如世世代代的陕北农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里战天斗地展现着生命的顽强,在没人观赏的荒凉山野里依然能够乐观地用豪放的信天游放歌于高原厚土,自信地展示着别样的美。

那一次的相见,山桃花便成了我终生的爱。以后,每逢山桃花盛开时,我都会不顾山路的崎岖爬山赏花,在忘情于它大美大爱的生命时,我总会忍不住摘下几枝,养到瓶里,放在办公桌上尽情地去赏它、品它。

离开基层,看山桃花的机会少了,但记忆深处,一直浮现的那片桃花林,仿佛在提醒着我是从那片山里走出来的。

哪一条沟壑能够让我走进陕北唯美散文 篇11

一过大年初五,陕北的大街小巷,沟沟峁峁里的大小村庄,凡是人员密集处,便到处扭起了秧歌。整个陕北,呈现出一片更加热闹、红火的节日气氛。

提起陕北秧歌,以前只是在电视上看过,听人们说过。可是,当你亲自目睹了那宏大的场面,真正置身于唢呐声声、彩绸飘舞、欢声笑语之中的时候。你才能强烈的被吸引、被感染、被震撼。

正是这道节日大餐的吸引、感染和震撼,使我不止一次地走上大街、进入村庄,一遍遍地享受和品味它的浓香、厚重和甜美。尤其是今年正月十五晚上刚刚观看的那场绥德县城广场秧歌,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欢跳、闪现和回味。

观看之前,我就听当地的老人说:陕北秧歌全国文明,而绥德,更陕北秧歌的中心。每年从腊月开始,各村秧歌队就着手排练起了秧歌。过完大年初五,秧歌队便纷纷的上街扭开了。而正月十五的晚上,就是绥德县城秧歌表演场面最大、人数最多、喜庆气氛最浓的一次。有这么强烈的诱惑力,吃完晚饭,我们便早早的感到了县城。

正如那位老人说的,今晚的绥德县城确实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河岸广场聚满了前来观看的男女老少和穿红着绿的秧歌表演者。我们来的正是时候,只见近百人秧歌队,在伞头的率领下,个个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尽情的扭着、摆着、走着、跳着、转着。而扭腰则是整个动作的主要部分。所以,把秧歌又称为“扭秧歌”。在扭腰的同时,头和上体都随着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则以“十字步”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再合着红红绿绿的秧歌服和男的头包毛巾、女的手持彩肩、汉巾装束,伴着欢快的歌唱,更显得上下谐协,步调整齐,彩绸飞舞,彩扇翻腾,整个街道、广场沉浸在一片欢乐愉快的喜庆气氛之中。

我们一边看着、欣赏着,旁边的当地朋友一边不停的给我们介绍着。比如那个站在最前面,一手撑个大花伞,一手拿着丝绸扇,扭得最起劲起统帅作用领头人叫伞头。何谓“伞头”。过去这个领头人由于一手持伞,一手持“虎撑”,两种道具都有吉祥的含义。伞,寓义庇护众生,风调雨顺;虎撑与唐代名医孙思邈有关。据说孙思邈曾为老虎治病,为便于观察和治疗,曾用一铁圈撑开老虎的嘴,这铁圈就叫“虎撑”。后来,虎撑演化为串乡治病民间医生手中发出声响的“串铃”,成为民医的标志。它在伞头的手中,则成为消灾却病的象征物,又是指挥秧歌队表演和变化队形图案的响器。伞头的名字便由此而来。他通晓传统秧歌唱段,能即兴编唱新词,根据场地气氛或各家的情况出口成章。演唱时,他领唱,众队员重复他最后一句,形式简朴、热闹,词句生动、易懂,唱得观众皆大欢喜。

当你沉浸在这动作丰富、豪迈粗扩、潇洒大方的欢快舞蹈之中的时候,你会忘记了一天的烦恼和疲劳,你会一群淳朴憨厚、开朗乐观的性格所感染,你的整个神经也会情不自禁跟着这欢快的舞曲活跃起来,沸腾起来。

是啊,在这块有着厚重地域文化的陕北,秧歌无疑是一道丰盛的节日大餐。节日里,尤其是春节,如果没有秧歌舞助兴,节日将不再热闹,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就不能完全的表达。如果说燃放烟花炮竹为陕北春节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那么,到处锣鼓喧天、唢呐声声、欢声笑语的陕北秧歌舞就更使这节日气氛达到了鲜花着锦、烈火喷油的高峰。难怪老一辈延安文艺工作者那场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为这支古老而流传至今的秧歌舞增添了新的丰富的内容。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十二把镰刀》等。而其中的“翻身秧歌”、“胜利腰鼓”等新秧歌在全国得到普及,深受群众欢迎。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你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月上中天。此时,舞已停、歌已息、人将散。但不时升起的烟花依然把天空照的如同白昼一般。我们踏着皎洁的月光,走在回家的路上,总有一种心难静、意难平、血在涌感觉。

多么有意义的一个元宵佳夜。

多么回味无穷的节日大餐!